回向(梵語parinama),又作回向、轉向、施向。

意謂回轉自己所作的功德善根以趣向菩提,或往生淨土,或施與眾生等。

如舊譯《華嚴經》卷十五〈十回向品〉所說(大正9·495a):

「此菩薩摩訶薩修習一切諸善根時,以彼善根如是回向,令此善根功德力,至一切處。」

《無量壽經》卷下云(大正12·272b):「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乃至一念,至心回向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。」

東晉慧遠大師之大乘義章卷九分回向為三種:

一、菩提回向: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,以趣求菩提之一切種功德。

二、眾生回向:念眾生故,回己所修一切善法,願以與他。

三、實際回向,以己之善根,回求平等如實法性。

道綽禪師於安樂集卷下,解釋回向有如下六種:

一、以所修諸業回向阿彌陀佛(梵語Amita-buddha),往生淨土,待得六通後,再返世間救度眾生。

二、回因向果。

三、回下向上。

四、回遲向速。

五、回施眾生悲念向善。

六、回入去卻分別之心。

綜貫經論,回向可分十種:

一、回因向果。

二、回事向理。

三、回小向大。

四、回向佛道與回向眾生。

五、回劣向勝。

六、回自向他。

七、回少向多。

八、回自因行向他因行。

九、回世向出世。

十、回此向證。

附:回向──功德的施與

菩薩連自己的功德,都願施與給別人。

把自己所積的功德,為了別人的幸福,轉向給別人,叫做「回向」,

這也可說是博愛精神之大乘佛教式的發展。功績或善根,本來是作為善行之果報而自動蓄積的,

故其果報,本來是一定會帶給善行者本人的。

除了當事人本身做不善而其功績抵消之外,其行為的效力是不會消失的。

現在,對於如此的功績,菩薩也說:「為了別人,要把這個功績轉給別人。」

「為了一切有情,願我不會發生沒有用處之善根!」

如此,菩薩所積的善根,乃變成慈悲的力量。以慈悲的實踐為其一切行的整個內容之菩薩,

他一面實踐佈施等善行,為別人而積聚功績,同時為防止自己的功績被抵消而儘量迴避惡行。

因為如果做壞事而墮落地獄,則為別人的幸福而欲做的奉獻,以及菩薩道的實踐,都會變成不可能。

因此,為了完成奉獻於別人之目的,惡行是必須迴避的,持戒是必要的。[《中觀思想》第七章第二節(摘錄)]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hantom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